实验结果表明该冰箱性能较为稳定,证明这种太阳能冰箱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制造条件。目前,国内外对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和利用多限于中低温范围。从中国现阶段的能源供应情况和环境保护需求来看,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冰箱将是大势所趋。
太阳能冰箱
太阳能冰箱 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冰箱和太阳能半导体冰箱。太阳能光伏冰箱是在普通传统压缩式冰箱基础上研制成的,由太阳电池、控制器、蓄电池和冰箱等部件组成。由于太阳能光伏冰箱的内部结构与传统冰箱相同,只是供电装置改为太阳能电池,因此实现起来相对简单。国外文献报道显示,很多实验结果表明,把传统交流冰箱改制成适用于光伏太阳能系统的直流冰箱后,各部件可以正常运行,冰箱可以正常工作。而在国内,针对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的研究也不少,并有一定进展。《太阳能学报》2007年报道了刘群生等对一种光伏直流冰箱系统运行性能的研究结果,该系统的唯一动力源为太阳能,采用直流压缩机,系统中配有蓄电池。实验结果表明:该冰箱冷冻室的最低温度可达-16℃,冷藏室可达0~10℃,在25℃的环境温度下工作时,运转率为48%。早在1997年,黄福林就将新型全数字式SPWM调制方式应用在太阳光电制冷冰箱的变频电路,并实现了冰箱温度的自动控制。 在太阳能半导体冰箱的研究方面,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邹今平及罗斌等,都曾撰文介绍太阳能电池驱动的半导体制冷冰箱系统的基本结构,建立了太阳能电池驱动的半导体冰箱的理论模型,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和环境风速变化对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技术
21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对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的研究,但是大多数还局限在实验室,尚未达到预期的实用化程度,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取温度高及太阳能的时间局限性的影响。同时,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室外吸附床和室内制冷器之间需要管路连接,也是影响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的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以上各种缺陷,国内研究人员从系统循环机理、吸附制冷工质对的选择、太阳能冰箱的性能、内外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等诸多方面对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制冷所热环境研究室孙长江经过数年潜心研究,按照批量生产所要求的工艺和流程,制造了两台太阳能吸附式冰箱。实验结果表明该冰箱性能较为稳定,证明这种太阳能冰箱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制造条件。
在太阳能吸附冰箱中,吸附工质对的选择非常重要。国内研究人员尝试研究不同的吸附工质对的吸附特性,其中包括CoF2-NH3、SrCl2-NH3、活性炭-甲醇、活性炭-乙醇等。实验结果表明,CoF2-NH3工质对的单位吸附量大,达到最大吸附量时的温度要求低,吸附周期短,并且多次重复吸附后既不结块、也不膨胀,为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小型化和实用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SrCl2-NH3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大,适宜太阳能或低品位余热驱动,是性能优良的工质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较之活性炭-乙醇工质对更适用于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冰机中。
高效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冰箱的关键部件,有非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和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两类。其中,非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分为平板型、真空管和CPC型三种,这三种集热器集热温度均不高,在250℃以下,属于低温或者中温太阳能集热器;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分为槽式、碟式和塔式三种,通常情况下,这三种聚焦型集热器集热温度均可达300℃以上,属于中高温集热器。对于太阳能冰箱而言,非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主要应用于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系统,而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可应用于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系统。目前,国内外对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和利用多限于中低温范围。
太阳能冰箱的开发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太阳能冰箱研究最多也较接近实用化的是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而对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太阳能制冷的基础理论和试验样机的研制上。
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一般采用常规的冰箱外接太阳能发电装置,研究重点在太阳能电池的充放电特性,由于对冰箱压缩机光伏特性考虑较少,对太阳能光电制冷冰箱各部件匹配性的研究也不够完善,并且太阳能吸热装置的效率非常低,因而整个系统的效率尚不能与传统冰箱相比,成本也比传统冰箱高的多。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冰箱方面,当前研究较多的是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性能,需要解决吸附床传热性能如何进一步强化,吸附床、集热器白天集热和夜间散热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的解决,如何将夜间的制冷量有效地贮存到白天使用等问题。 目前在太阳能冰箱应用开发中亟待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如下:
1.高效太阳能集热器技术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在太阳能冰箱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率和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太阳能冰箱的效率和经济性。为了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吸收器和聚光装置结构的改进,而对集热器吸热本质的研究投入较少,而吸热的本质体现在材料的光学特性,即对某个波段的光的吸收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吸收器及其表面吸收涂层材料的研制将是提高太阳能冰箱集热器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技术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发展的地方,如在吸热器表面涂上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光谱吸比的涂层,以保持最大限度采集太阳辐射能;或者根据材料的辐射特性合理选用吸热面材料以使其在0.3~3μ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吸收比接近于1。
2.高效太阳能蓄能技术
为了克服太阳能的时间性所导致冰箱白天和夜里工作状况不能一致的缺陷,在系统设计时,应设计一个合理的蓄能装置,以便把白天产生的能量部分蓄存起来,供晚上或阴雨天使用,真正实现全天候制冷,以达到与常规冰箱一样的效果。当前,太阳能光电蓄能主要有如下几种,即电容器蓄能、铅蓄电池蓄能、镍氢电池蓄电和钾离子电池蓄电。以上各种蓄能电池的应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只是蓄能容量偏小,如何提高该类型电池的容量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目前已采用和正在研究的蓄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工作介质状态变化过程所具有的显热、潜热效应或化学反应过程的反应热来进行能量储存。由于潜热蓄冷技术是利用物质相变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特性来储存或释放能量,同吸附式制冷原理相同,因此潜热蓄能技术的研究对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的蓄能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另外,对于太阳能吸附制冷冰箱的蓄能技术,要从对工质对本身特性的研究发展到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并对吸附制冷装置的结构做进一步改进。
太阳能冰箱的应用前景
传统冰箱的使用需要消耗大量常规能源,间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从中国现阶段的能源供应情况和环境保护需求来看,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冰箱将是大势所趋。另外,中国有许多偏远地区和游牧民族至今尚未被纳入供电网络,还没有条件使用电冰箱保存食品,这些也为太阳能冰箱的开发提供了潜在市场。
但是,现阶段也存在种种因素限制着太阳能冰箱制冷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由于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低、价格高,并且受时效影响,对于居住相对集中的楼房,集热器的安装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太阳能制冷有多种形式,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各种不同形式的制冷系统均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各种制冷循环的联合运行都是将来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太阳能冰箱系统设计所需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在政府节能环保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支持下,太阳能在冰箱制冷中的研究应用一定会取得很大的发展。
当前以消费大量电力驱动传统冰箱的技术已日趋完善,单纯从高效、节能、省电方面对冰箱进行技术革新已很难有大的突破,但太阳能冰箱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将是未来冰箱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太阳能冰箱的开发是冰箱行业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于带动整个冰箱产业技术链的升级换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为环保、节能减排等做出巨大贡献。
有机废气处理用什么设备?怎么处理?
1、水喷淋塔
原理是通过将水喷洒废气,将废气中的水溶性或大颗粒成分中的部分沉降下来,达到部分污染物与洁净气体分离的目的。但仍有部分废气中的水溶性或大颗粒成分被从顶楼排放。此法虽经济适用,但不能去除全部漆雾,更不能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
2、干式漆雾过滤设备
为避免喷漆废气处理的二次污染,需采用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干式过滤材料净化废气中的漆雾及水份。
3、活性炭吸附器
利用活性炭多微孔的吸附特性吸附有机废气是一种有效的工业处理手段。活性炭吸附床采用新型柱状活性炭,该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大,吸附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净化效率高达95%。如采用双次吸附床,使有机废气通过与活性炭接触,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从而从气流中脱离出来,达到净化效果。从活性炭吸附床排出的气流已达排放标准,空气可直接排放。
4、直接燃烧处理设备
利用燃气或燃油等辅助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将混合气体加热到一定温度(700—800℃),驻留一定的时间,使可燃的有害气体燃烧。该法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但能耗大、运行成本高。但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浓度小风量废气治理。
5、等离子器净化设备
低温等离子体废净化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干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净化设备,它改变了使用活性炭材料的工艺技术,无需再生处理原料,无产生二次污染,更换及维护保养方便。
综上就是比较常用的有机废气处理设备介绍,大家可根据需要除了的有机废气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设备,同时,如有不清楚的可咨询河南誉满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大家好,我家先前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小区阳光吸收不是太好,热水供应不上,我想再安装一台即热热
可以并联但不能串联,并且要在太阳能热水出口装一个单向阀防止即热热水器热水倒灌,这样装可以在太阳能热水温度不够的时候开即热热水器,当太阳能热水器有热水的时候只要关掉即热热水器就可以用太阳能热水。求固定床吸附器的资料
固定床吸附器:⑴ 形式与结构:
工业上应用最多的吸附设备是固定床吸附器,主要有立式和卧式两种,都是圆柱形容器。卧式圆柱形吸附器,两端为球形顶盖,靠近底部焊有横栅条,其上面放置可拆式铸铁栅条,栅条上再放金属网(也可用多孔板替代栅条),若吸附剂颗粒细,可在金属网上先堆放粒度较大的砾石再放吸附剂。立式吸附器基本结构与卧式相同。
⑵ 吸附过程的操作方式:
a)、间隙过程:欲处理的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器时,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流体是由出口流出,操作时吸附和脱附交替进行。
b)、连续过程:通常流程中都装有两台以上吸附器,以便切换使用。在吸附时原料气由下方通人,吸附后的原料气从顶部出口排出。与此同时,吸附器处于脱附再生阶段,再生用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至要求的温度,再生气进入吸附器的流向与原料气相反,再生气携带从吸附剂上脱附的组分从吸附器底部放出,经冷却器冷凝分离,再生气循环使用。如果所带组分不易冷凝,要采用其它方法使之分离。
⑶ 优缺点:
a)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吸附剂磨损少。
b)缺点:
ⅰ)操作麻烦,因是间歇操作,操作过程中两个吸附器需不断地周期性切换;
ⅱ) 单位吸附剂生产能力低,因备用设备虽然装有吸附剂,但处于非生产状态;
ⅲ)固定床吸附剂床层尚存在传热性能较差,床层传热不均匀等缺点。
2 固定床吸附器的操作特性:
1)非定态的传质过程
当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剂颗粒层时,床层中吸附剂的吸附量随着操作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增加,同时床层内各处浓度分布也随时间而变化。
ⅰ)未吸附区
吸附质浓度为 的流体由吸附器上部加入,自上而下流经高度为 的新鲜吸附剂床层。开始时,最上层新鲜吸附剂与含吸附质浓度较高的流体接触,吸附质迅速地被吸附,浓度降低很快,只要吸附剂床层足够,流体中吸附质浓度可以降为零。经过一段时间dl后,水平线密度大小表示固定床内吸附剂上吸附质的浓度分布,顶端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高,由上而下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逐渐降低,到一定高度 以下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均为零,即仍保持初始状态,称该区为未吸附区。此时出口流体中吸附质组成 近于零。
ⅱ) 吸附传质区、吸附传质区高度
继续操作至 时,由于吸附剂不断吸附,吸附器上端有一段吸附剂上吸附质的含量已经达到饱和,向下形成一段吸附质含量从大到小的 形分布的区域,从 到 的 线所示。这一区域为吸附传质区,其所占床层高度称为吸附传质区高度,此区以下仍是未吸附区。
ⅲ) 饱和区
在饱和区内,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吸附过程停止;从高度 处开始,两相又处于不平衡状态,吸附质继续被吸附剂吸附,随之吸附质在流体中的浓度逐渐降低,至 处接近于零,此后,过程不再进行。
ⅳ) 吸附波
吸附传质只在吸附传质区内进行,再继续操作,吸附器上端的饱和区将不断扩大,吸附传质区尤如“波”一样向下移动,故称为吸附波,其移动的速度远低于流体流经床层的速度。到 时,吸附传质区的前端已移至吸附器的出口。
ⅴ)穿透点与穿透曲线
从吸附器流出的流体中吸附质浓度突然升高到一定的最高允许值 说明吸附过程达到所谓的“穿透点”。若再继续通人流体,吸附传质区将逐渐缩小,而出口流体中吸附质的浓度将迅速上升,直至吸附传质区几乎全部消失,吸附剂全部饱和,这时出口流体中吸附质浓度接近起始浓度y。实际上吸附操作只能进行到穿透点为止,从过程开始到穿透点所需时间称为穿透时间。
vi) 吸附负荷曲线与穿透曲线的关系
吸附负荷曲线与穿透曲线成镜面相似,即从穿透曲线的形状可以推知吸附负荷曲线。对吸附速度高而吸附传质区短的吸附过程,其吸附荷曲线与穿透曲线均陡些。
不仅吸附负荷曲线、穿透曲线、吸附传质区高度和穿透时间互相密切相关,而且都与吸附平衡性质、吸附速率、流体流速、流体浓度以及床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穿透点随床高的减小,吸附剂颗粒增大,流体流速增大以及流体中吸附质浓度增大而提前出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剂的床层高度不宜太小。因为床高太小,穿透时间短,吸附操作循环周期短,使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 作用:固定床吸附器的操作特性是设计固定床吸附器的基本依据,通常在设计固定床吸附器时,需要用到通过实验确定的穿透点与穿透曲线,因此实验条件应尽可能与实际操作情况相同。
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⑴ 固定床吸附器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
固定床吸附器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给定体系,分离要求和操作条件,计算穿透时间为某一定值(吸附器循环操作周期)时所需床层高度,或一定床高所需的穿透时间。
对优惠型等温线系统,在吸附过程中吸附传质区的浓度分布(吸附负荷曲线)很快达到一定的形状与高度,随着吸附过程不断进行,吸附传质区不断向前平移,但吸附负荷曲线的形状几乎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应用不同床高的固定床吸附器将得到相同形状的穿透曲线。当操作到达穿透点时,在从床人口到吸附传质区的起始点 处的一段床层中吸附剂全部饱和在吸附传质区(从 到 )中吸附剂上的吸附质含量从几乎饱和到几乎不含吸附质,其中吸附质的总吸附量可等于床层高为 的床层的饱和吸附量。所以整个床层高 中相当于床高为 的床层饱和,而有 的床高还没有吸附,这段高度称为未用床层高 。对于一定吸附符合曲线, 为一定值。根据小型实验结果进行放大设计的原则是未用床高 不因总床高不同而不同,所以,只要求出未用床高 ,即可进行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即 。
⑵ 确定未用床高 有两种方法:
① 根据完整的穿透曲线求 。当达到穿透点时,相当于吸附传质区前沿到达床的出口。 时相当于吸附传质区移出床层,即床层中的吸附剂已全部饱和。图中阴影面积E对应于到达穿透点时床层中吸附质的总吸附量;阴影面积F对应于穿透点时床层尚能吸附的吸附量,因此到达穿透点时的未用床高为:
(9—16)
② 根据穿透点与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求 。因为到达穿透点时被吸附的吸附质总量为:
(9—17)
式中 ——流体流量, 惰性流体/s;
——穿透时间,s;
——流体中吸附质初始组成, 吸附质/ 惰性流体;
——与初始吸附剂呈平衡的流体相中的平衡组成, 吸附质/ 惰性流体。
吸附W 的吸附质相当于有 ,高的吸附剂层已饱和,故
(9—18)
式中 ——床层截面积,m2;
——吸附剂床层视密度,kg/m3;
——与流体相初始组成y。呈平衡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kg吸附质/kg吸附剂;
——吸附剂上初始吸附质含量,kg吸附质/kg吸附剂。
所以床中的未用床高为:
(9—19)
③ 动态平衡吸附量和静态平衡吸附量:
(ⅰ)、所谓动态平衡吸附量是指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剂,经过较长时间接触达到稳定的吸附量。它不仅与体系性质、温度和压力有关,还与流动状态和吸附剂颗粒等影响吸附过程的动态因素有关。其值通常小于静态平衡吸附量。如:式(9—19)中的平衡吸附量是指动态平衡吸附量。
(ⅱ)、所谓静态平衡吸附量是指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流体两相经过长时间充分接触,吸附质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
9.4.2 移动床吸附器与移动床吸附过程计算:
1 移动床吸附器:
流体或固体可以连续而均匀地在移动床吸附器中移动,稳定地输入和输出。同时使流体与固体两相接触良好,不致发生局部不均匀的现象。
移动床吸附器又称“超吸附器”,特别适用于轻烃类气体混合物的提纯。图9—12所示,是从甲烷氢混合气体中提取乙烯的移动床吸附器。从吸附器底部出来的吸附剂由气力输送的升降管(9)送往吸附器顶部的料斗(3)中加入器内。吸附剂以一定的速度向下移动,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依次经历冷却,吸附、精馏和脱附各过程。由吸附器底部排出的吸附剂已经过再生,并供循环使用。待处理的原料气经分配板(4)分配后导人吸附器中,与吸附剂进行逆流接触,在吸附段(5)中活性炭将乙烯和其它重组分吸附,未被吸附的甲烷和氢成为轻馏分从塔顶放出。已吸附乙烯等组分的活性炭继续向下移动,经分配器进入精馏段(b),在此段内较难吸附的组分(乙烯等)被较易吸附的组分(重烃)从活性炭中置换出来。各烃类组分经反复吸附和脱附,重组分沿吸附器高从上至下浓度不断增大,与精馏塔中的精馏段类似。经过精制的馏分分别以侧线中间馏分(主要是乙烯,含少量丙烷)和塔底重馏分(主要是丙烷和脱附引入的直接蒸汽)的形式被采出。最后吸附了重烃组分的活性炭进人解吸段,解吸出来的重组分以回流形式流人精馏段。
移动床吸附过程可实现逆流连续操作,吸附剂用量少,但吸附剂磨损严重。可见能否降低吸附剂的磨损消耗,减少吸附装置的运转费用,是移动床吸附器能否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的关键。由于高级烯烃的聚合使活性炭的性能恶化,则需将其送往活化器中用高温蒸汽(400~500℃)进行处理,以使其活性恢复后再继续使用。
2 移动床吸附过程计算
移动床吸附器中,流体与固体均以恒定的速度连续通过吸附器,在吸附器内任一截面上的组成均不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可认为移动床中吸附过程是稳定吸附过程。对单组分吸附过程而言,其计算过程与二元气体混合物吸收过程类似,应用的基本关系式也是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相平衡关系和传质速率方程。为简化讨论,现以单组分等温吸附过程为例,论其计算原理。
连续逆流吸附装置如图9—13所示,对装置上部作吸附质的物料衡算,可得出连续、逆流操作吸附过程的操作线方程
(9—20)
式中 ——不包括吸附质的气相质量流速, ;
——不包括吸附质的吸附剂质量流速, ;
——吸附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吸附质与吸附剂的质量比。
显然,吸附操作线方程为一直线方程,如图9—14所示。
见图9—13,取吸附装置的微元段d 作物料衡算,
得:
(9—21)
根据总传质速率方程式(9—12),d 段内传质速率
可表示为:
(9—22)
式中 ——以 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
——单位体积床层内吸附剂的外表面, 床层;
——与吸附剂组成X呈平衡的气相组成, 吸附质/ 惰性气。
若 可取常数,则式(9—22)积分可得吸附剂层的高度为:
(9—23)
式中 由下式确定:
(9—24)
其中 与 为气相侧与固相侧的传质分系数,阴为平衡线的斜率。因为在吸附剂通过吸附器的过程中,吸附质逐步渗入吸附剂内部,应用以平均浓度差推动力为基础的固相侧传质分系数 不是常数,所以式(9—23)和(9—24)在使用时只有当气相阻力控制时才可靠。然而,对实际吸附过程来说,常常是固体颗粒内的扩散阻力占主导地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Perry手册。
关于固定床吸附分离工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固定床吸附分离工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吸附波是指流体经过部分吸附床层建立的浓度分布
B.吸附床出口端首次检测到污染物的时间为透过时间
C.吸附床出口端浓度达到允许的最大浓度称为破点浓度
D.吸附床出口端浓度与入口端浓度相等时,表示吸附床全部达到吸附平衡
正确答案:B
含苯车间的净化系统吸附床怎么设计
废气排放条件为:298K、1atm;废气量20000m3/h和18000m3/h两个车间,其中苯的体积分数为3*10-3,两车间相距5m;允许压力损失:1000pa
按中国(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浓度排放
环境温度:-7℃
当地气压:100KPa
当地平均风速:4m/s
净化系统布置场地在锅炉房北侧10-15米以内
三、设计内容:
1、根据气体性质及排放要求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2、确定保护作用时间和吸附剂的用量,计算吸附床的个数和尺寸,确定因吸附导致的升温情况;
3、按照工程制图要求绘制一张吸附床和系统A3 图。
色谱法分离的优缺点
优点: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验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好,多组分同时分析,易于自动化。缺点:定性能力较差。
色谱分离法:
在工业上应用色谱分析原理分离性质近似组分的方法。使溶液分批通过垂直的填充吸附剂固定床,将各种组分分离精制。色谱柱内的填充吸附剂是多孔的惰性固体,用非挥发性的惰性液体涂渍。被分离溶液的溶质与惰性液体有大小不同的溶解度。如果被吸附的物质是气体,发生“吸收”现象。如果被吸附的物质是液体,发生“萃取”现象。分离系数取数聚决于分配系数的大小。
常用的操作法有:
(1)迎头分离法,当溶液连续通入吸附固定床时,溶液中诸组分因吸附能力大小不同,可顺序地由固定床另一端排出;
(2)冲洗分离法,在送入溶液的同时,通入不被吸附的载体,可顺序地被吸附和解吸,然后以一定的间隔隔离开;
(3)顶替分离法,在载气中加入吸附能力最强的组分,使依次顶替被吸附的诸组分。色谱分离除已在分析技术中广泛应用外,也已在化工、冶金和环保等领域中加以利用。
色谱的分离原理都是利用待测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
对于气液色谱来说,分离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以及固定液中的分配系数(溶解度)不同而实现分离;当流动相流动时,流动相是溶解性相近的惰性气体,而固定相的溶解性随固定液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分配系数主要决定于固定液的性质。